#我把幾大箱的畫材捨出去了
去年被神明推進小房子的工作之後,農曆七月就成為我的休息月(畢竟是跟神祕學相關的工作嘛),今年的農曆七月正巧在七月底八月初,所以休息的時間算是非常完整的一個月,八月初伊始,八月底結束,月初的時候蛤蜊拉麵新婚夫妻檔(簡稱小精靈夫婦)北上聚會,我把累積了幾年的材料跟畫具還有一堆哩哩叩叩的東西跟材料通通交給他們.其實本來還打算清掉大半的書的,奈何大叔不捨,所以只好留待給大叔處理
我自己的東西在去年開始的斷捨離計畫中,一段一段,一層一層,彷彿在剝離自己對人生的執著與糾結一樣,整理的過程就像繞著一個莫比斯環一樣,以為捨了一些會走到下一個階段,最終發現永遠還有下一個階段
把東西打包起來,拆開,試著擺放在適合的地方,然後又是下一輪的替換打包.我的心態,從去年的,意識到有物品就有煩惱
(為了不浪費買來的器材所以必須要刻意去用,但是刻意本身其實很累,也會有不知到何處是盡頭的疲倦感,也不一定消化得了那些成果,可能只造就更多浪費)
到可以問自己,我還需要OO來證明自己嗎?
(很久不見的朋友對我下意識想透過確認自己能不能做到&做出來,但完全不需要成品的行為模式,給了一個【是需要儀式性嗎?】的問句,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棒的解答)
在好友夫婦北上之前,剩下的東西到底該捨去那些,我還是糾結不已,但是當約定的日子到來,我看著那些被我裝在箱子裡的東西,忽然意識到,執著是一件很短又很長的事情,所有的消費在購買的當下其實已經滿足,殘留在家中堆積的,與其說是沒有使用完畢的緣分,不如說是一種跟自己過不去的業障(誇飾)
我認真地想了一下,倘若此地沒有那些東西,我會失落嗎?做不到那些我以為自己會做或是應該做的事情,我會失望或是後悔嗎?執迷留下,我的總有一天會是哪一天呢?
曾經對我來說,斷捨離也是【總有一天】
但就在那個片刻,我突然覺得可以放手了
去年開始整理家裡的時候,最初的動力是觀葉植物,雖然家中一樓有個小花圃,但我放棄了把植物養在一樓(因為體力不夠有時候一整個星期下樓不到幾次)改把植物放在三樓貓房,臥室的正對面房間,這是一個我可以輕鬆走過去的距離,我整頓的速度不快,體力也不夠,再加上能安排的時間幾乎都在工作,所以整理也都是一段一段的,所以貓房慢慢從堆滿雜物,到變成有植物有書的空間(還有貓砂)
凌亂堆在地板、幾大袋子箱子的東西,先是被我分袋裝好,後來又被我塞進防水的收納箱中,隨著時間過去,箱子一直增加,我曾經的執著跟想像,讓那些收納箱就如同積木一樣,堆疊起來,漸漸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問號
這箱的材料曾經花了我很多錢,那箱的東西曾經是為了OO而買,這些細細碎碎的記憶與構想,曾經是我努力工作的動力,也曾是我試著證明自己的課題,但同時,這些東西又好像跟我毫無關係,我只是把這些東西搬回家,然後堆在那邊,就像我每次想到一個題目就會去圖書館翻書,把那些書扛回家保平安,待到興頭過去,或是工作完成,那些書又會原封不動(或者部分翻過之後購入)搬回圖書館去
我就像一個迷途且貪心的工蟻,機械的重複搬運(或付錢)的動作,為了不知哪天的總有一天,貪圖知識或材料能給人的虛幻滿足感
購買的當下也許是囤積材料,為了某天要使用的時候可以方便使用;囤積的過程卻是一種為了預知未來的可能性而透支現實空間的行為,已經購入的器材工具與材料,悶不吭聲的製造拖延的壓力
也是過去這一年內遇到了某些較為衝擊的事情,讓我對於原本軌道上的一切產生疑惑,我總是會想,有必要背負著某些東西繼續下去嗎?比起一般人我可能更怕被困住或是框定在一個很小的世界裡,我會覺得窒息
過去一年半以來,我看了很多小房子,途經許多人生命中的一些畫面,每個人的小房子都是不太一樣的,當下面臨的問題也不同,看得多了,給我比較大的感受是:
人生的許多轉折大多都是發生在不知不覺間,不管我們恐懼的事情會不會應邀而來(大宇宙的力量/吸引力法則),每一個人能做到的事情其實是,能不能為當下的自己負責,能不能試著給自己空間去成長或是去探索,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過去購置準備的自己並沒有錯,過去拚了命要活下去的自己也沒有錯
但現在,這個當下,想放手的想法也沒有錯
人本來就是在歷練與經歷中成長,過程有糾結有好有壞都是正常,畢竟人的一生,並非只有網路上的紀錄,所以當你覺得過去為自己築的巢不舒服了,不適合了,當然可以回頭修改,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與其讓過去的付出跟投入像冤魂一樣糾纏不清,放手捨下一些自己可能用不到了,但對他人或許很有幫助的事物,離開一個不再喜歡的領域,離開一些不需要再相遇的故事,也很好
我曾經也以自己收集的東西為榮
但現在,我以能捨、能自然而然隱沒的自己為榮
世界很喧囂,心不一定要跟著喧鬧顛倒
也可以安安靜靜的過好自己的日子就好